一、HTML标签:
1、 加粗标签
2、 倾斜标签
3、 单独样式
4、 引号
5、 长文本引用
6、地址信息
7、 单行代码
8、
多行代码
9、 从5开始编号
10、 :作用在于有利用搜索引擎读懂表格
11、 表格标题文本
12、a标签的target="_blank":在新的页面打开
13、a标签的title="鼠标滑过显示文本"
14、
15、文本标签:
16、stry:样式标签
17、Email标签:
18、下拉列表也可以进行多选操作,在 标签中设置multiple="multiple"属性,就可以实现多选功能,在 widows 操作系统下,进行多选时按下Ctrl键同时进行单击(在 Mac下使用 Command +单击),可以选择多个选项。
19、label标签不会向用户呈现任何特殊效果,它的作用是为鼠标用户改进了可用性。如果你在 label 标签内点击文本,就会触发此控件。就是说,当用户单击选中该label标签时,浏览器就会自动将焦点转到和标签相关的表单控件上(就自动选中和该label标签相关连的表单控件上)。
对于HTML中的常用标签就为大家总结到此,这些标签常用但不太容易记忆,本篇就是方便大家使用是查阅。下面我们一起温习一下CSS的基础知识吧。
二、CSS:
1、css的样式:内联式、嵌入式、外部式
2、css的选择器分为:A、标签选择器:body{}B、类选择器:.setGreen{}C、ID选择器:#setGreen{}D、通用选择器:*{}
3、文字排版:
font-family:"宋体";
font-weight:bold;粗体
text-decoration:line-through;删除线
text-decoration:underline;下划线
text-indent:2em;缩进2个字节
line-height:1.5em;行间距为1.5个字节
letter-spacing:1.5em;字间距、字母间距
4、三种方法的优先级:内联式 > 嵌入式 > 外部式,但是嵌入式>外部式有一个前提:嵌入式css样式的位置一定在外部式的后面。如右代码编辑器就是这样,代码在 ... 代码的前面(实际开发中也是这么写的)。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试一下,把它们调换顺序,再看他们的优先级是否变化。其实总结来说,就是--就近原则(离被设置元素越近优先级别越高)。
5、伪类选择符:更有趣的是伪类选择符,为什么叫做伪类选择符,它允许给html不存在的标签(标签的某种状态)设置样式,比如说我们给html中一个标签元素的鼠标滑过的状态来设置字体颜色(a:hover{color:red;})。
6、分组选择符:当你想为html中多个标签元素设置同一个样式时,可以使用分组选择符(,),如下代码为右侧代码编辑器中的h1、span标签同时设置字体颜色为红色:h1,span{color:red;}它相当于下面两行代码:h1{color:red;}span{color:red;}
7、权值的规则:标签的权值为1,类选择符的权值为10,ID选择符的权值最高为100。例如下面的代码:
p{color:red;} /*权值为1*/
p span{color:green;} /*权值为1+1=2*/
.warning{color:white;} /*权值为10*/
p span.warning{color:purple;} /*权值为1+1+10=12*/
#footer .note p{color:yellow;} /*权值为100+10+1=111*/
注意:还有一个权值比较特殊--继承也有权值但很低,有的文献提出它只有0.1,所以可以理解为继承的权值最低。
8、元素分类:在讲解CSS布局之前,我们需要提前知道一些知识,在CSS中,html中的标签元素大体被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:块状元素、内联元素(又叫行内元素)和内联块状元素。
常用的块状元素有:
、
、
... 、 、 、 、 、、 、
常用的内联元素有:
、 、
、 、 、 、 、 、 、 、
常用的内联块状元素有:
、
9、在html中
、
、
、 、 和 就是块级元素。内联元素设置display:block就是将元素显示为块级元素。
10、在html中, 、、 、 、 、 和 就是典型的内联元素(行内元素)(inline)元素。当然块状元素也可以通过代码display:inline将元素设置为内联元素。
11、内联块状元素(inline-block)就是同时具备内联元素、块状元素的特点,代码display:inline-block就是将元素设置为内联块状元素。(css2.1新增), 、 标签就是这种内联块状标签。
好了对于HTML和CSS的基础知识总结已经为大家分享完毕,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一点的帮助。
查看更多关于HTML+CSS_html/css_WEB-ITnose的详细内容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