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得很程序员自学网

<tfoot draggable='sEl'></tfoot>

logback的使用和logback.xml详解(小结)

一、 logback 的介绍

logback是由log4j创始人设计的另一个开源日志组件,官方网站: http://logback.qos.ch。它当前分为下面下个模块:

logback-core:其它两个模块的基础模块 logback-classic:它是log4j的一个改良版本,同时它完整实现了slf4j api使你可以很方便地更换成其它日志系统如log4j或jdk14 logging logback-access:访问模块与servlet容器集成提供通过http来访问日志的功能

二、logback取代log4j的理由:

1.更快的实现:logback的内核重写了,在一些关键执行路径上性能提升10倍以上。而且logback不仅性能提升了,初始化内存加载也更小了。

2.非常充分的测试:logback经过了几年,数不清小时的测试。logback的测试完全不同级别的。

3.logback-classic非常自然实现了slf4j:logback-classic实现了slf4j。在使用slf4j中,你都感觉不到logback-classic。而且因为logback-classic非常自然地实现了slf4j , 所 以切换到log4j或者其他,非常容易,只需要提供成另一个jar包就ok,根本不需要去动那些通过slf4japi实现的代码。

4.非常充分的文档 官方网站有两百多页的文档。

5.自动重新加载配置文件,当配置文件修改了,logback-classic能自动重新加载配置文件。扫描过程快且安全,它并不需要另外创建一个扫描线程。这个技术充分保证了应用程序能跑得很欢在jee环境里面。

6.lilith是log事件的观察者,和log4j的chainsaw类似。而lilith还能处理大数量的log数据 。

7.谨慎的模式和非常友好的恢复,在谨慎模式下,多个fileappender实例跑在多个jvm下,能 够安全地写道同一个日志文件。rollingfileappender会有些限制。logback的fileappender和它的子类包括 rollingfileappender能够非常友好地从i/o异常中恢复。

8.配置文件可以处理不同的情况,开发人员经常需要判断不同的logback配置文件在不同的环境下(开发,测试,生产)。而这些配置文件仅仅只有一些很小的不同,可以通过,和来实现,这样一个配置文件就可以适应多个环境。

9.filters(过滤器)有些时候,需要诊断一个问题,需要打出日志。在log4j,只有降低日志级别,不过这样会打出大量的日志,会影响应用性能。在logback,你可以继续 保持那个日志级别而除掉某种特殊情况,如alice这个用户登录,她的日志将打在debug级别而其他用户可以继续打在warn级别。要实现这个功能只需加4行xml配置。可以参考mdcfilter 。

10.siftingappender(一个非常多功能的appender):它可以用来分割日志文件根据任何一个给定的运行参数。如,siftingappender能够区别日志事件跟进用户的session,然后每个用户会有一个日志文件。

11.自动压缩已经打出来的log:rollingfileappender在产生新文件的时候,会自动压缩已经打出来的日志文件。压缩是个异步过程,所以甚至对于大的日志文件,在压缩过程中应用不会受任何影响。

12.堆栈树带有包版本:logback在打出堆栈树日志时,会带上包的数据。

13.自动去除旧的日志文件:通过设置timebasedrollingpolicy或者sizeandtimebasedfnatp的maxhistory属性,你可以控制已经产生日志文件的最大数量。如果设置maxhistory 12,那那些log文件超过12个月的都会被自动移除。

三、logback的配置介绍

logger、appender及layout

logger作为日志的记录器,把它关联到应用的对应的context上后,主要用于存放日志对象,也可以定义日志类型、级别。

appender主要用于指定日志输出的目的地,目的地可以是控制台、文件、远程套接字服务器、 mysql、postresql、 oracle和其他数据库、 jms和远程unix syslog守护进程等。 

layout 负责把事件转换成字符串,格式化的日志信息的输出。

logger context

各个logger 都被关联到一个 loggercontext,loggercontext负责制造logger,也负责以树结构排列各logger。其他所有logger也通过org.slf4j.loggerfactory 类的静态方法getlogger取得。 getlogger方法以 logger名称为参数。用同一名字调用loggerfactory.getlogger 方法所得到的永远都是同一个logger对象的引用。

有效级别及级别的继承

logger 可以被分配级别。级别包括:trace、debug、info、warn 和 error,定义于ch.qos.logback.classic.level类。如果 logger没有被分配级别,那么它将从有被分配级别的最近的祖先那里继承级别。root logger 默认级别是 debug。

打印方法与基本的选择规则

打印方法决定记录请求的级别。例如,如果 l 是一个 logger 实例,那么,语句 l.info("..")是一条级别为 info的记录语句。记录请求的级别在高于或等于其 logger 的有效级别时被称为被启用,否则,称为被禁用。记录请求级别为 p,其 logger的有效级别为 q,只有则当 p>=q时,该请求才会被执行。

该规则是 logback 的核心。级别排序为: trace < debug < info < warn < error

四、logback的默认配置

 如果配置文件 logback-test.xml 和 logback.xml 都不存在,那么 logback 默认地会调用basicconfigurator ,创建一个最小化配置。最小化配置由一个关联到根 logger 的consoleappender 组成。输出用模式为%d{hh:mm:ss.sss} [%thread] %-5level %logger{36} - %msg%n 的 patternlayoutencoder 进行格式化。root logger 默认级别是 debug。

logback的配置文件

logback 配置文件的语法非常灵活。正因为灵活,所以无法用 dtd 或 xml schema 进行定义。尽管如此,可以这样描述配置文件的基本结构:以<configuration>开头,后面有零个或多个<appender>元素,有零个或多个<logger>元素,有最多一个<root>元素。

logback默认配置的步骤
1.尝试在 classpath下查找文件logback-test.xml;
2.如果文件不存在,则查找文件logback.xml;
3.如果两个文件都不存在,logback用basicconfigurator自动对自己进行配置,这会导致记录输出到控制台。

五、logback.xml常用配置详解

(1) 根节点<configuration>,包含下面三个属性:

scan: 当此属性设置为true时,配置文件如果发生改变,将会被重新加载,默认值为true。 scanperiod: 设置监测配置文件是否有修改的时间间隔,如果没有给出时间单位,默认单位是毫秒。当scan为true时,此属性生效。默认的时间间隔为1分钟。 debug: 当此属性设置为true时,将打印出logback内部日志信息,实时查看logback运行状态。默认值为false。

例如:

?

1

2

3

<configuration scan= "true" scanperiod= "60 seconds" debug= "false" >

   <!--其他配置省略-->

</configuration>

(2) 子节点<contextname>:用来设置上下文名称,每个logger都关联到logger上下文,默认上下文名称为default。但可以使用<contextname>设置成其他名字,用于区分不同应用程序的记录。一旦设置,不能修改。

例如:

?

1

2

3

4

<configuration scan= "true" scanperiod= "60 seconds" debug= "false" >

    <contextname>myappname</contextname>

   <!--其他配置省略-->

</configuration>

(3) 子节点<property> :用来定义变量值,它有两个属性name和value,通过<property>定义的值会被插入到logger上下文中,可以使[${}]来使用变量。

name: 变量的名称 value: 的值时变量定义的值

例如:

?

1

2

3

4

5

<configuration scan= "true" scanperiod= "60 seconds" debug= "false" >

   <property name= "app_name" value= "myappname" />

   <contextname>${app_name}</contextname>

   <!--其他配置省略-->

</configuration>

(4) 子节点<timestamp>:获取时间戳字符串,他有两个属性key和datepattern

    key: 标识此<timestamp> 的名字;
     datepattern: 设置将当前时间(解析配置文件的时间)转换为字符串的模式,遵循java.txt.simpledateformat的格式。
   例如:

?

1

2

3

4

5

<configuration scan= "true" scanperiod= "60 seconds" debug= "false" >

      <timestamp key= "bysecond" datepattern= "yyyymmdd't'hhmmss" />

      <contextname>${bysecond}</contextname>

      <!-- 其他配置省略-->

    </configuration>

(5) 子节点<appender>:负责写日志的组件,它有两个必要属性name和class。name指定appender名称,class指定appender的全限定名

5.1、consoleappender 把日志输出到控制台,有以下子节点:

<encoder>:对日志进行格式化。(具体参数稍后讲解 ) <target>:字符串system.out(默认)或者system.err(区别不多说了)

例如:

?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<configuration>

   <appender name= "stdout"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consoleappender" >

      <encoder>

         <pattern>%-4relative [%thread] %-5level %logger{ 35 } - %msg %n</pattern>

      </encoder>

   </appender>

 

   <root level= "debug" >

      <appender-ref ref= "stdout" />

   </root>

</configuration>

上述配置表示把>=debug级别的日志都输出到控制台

5.2、fileappender:把日志添加到文件,有以下子节点:

<file>:被写入的文件名,可以是相对目录,也可以是绝对目录,如果上级目录不存在会自动创建,没有默认值。 <append>:如果是 true,日志被追加到文件结尾,如果是 false,清空现存文件,默认是true。 <encoder>:对记录事件进行格式化。(具体参数稍后讲解 ) <prudent>:如果是 true,日志会被安全的写入文件,即使其他的fileappender也在向此文件做写入操作,效率低,默认是 false。

例如:

?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13

<configuration>

      <appender name= "file"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fileappender" >

        <file>testfile.log</file>

        <append> true </append>

        <encoder>

          <pattern>%-4relative [%thread] %-5level %logger{ 35 } - %msg%n</pattern>

        </encoder>

      </appender>

 

      <root level= "debug" >

      <appender-ref ref= "file" />

      </root>

    </configuration>

上述配置表示把>=debug级别的日志都输出到testfile.log

5.3、rollingfileappender:滚动记录文件,先将日志记录到指定文件,当符合某个条件时,将日志记录到其他文件。有以下子节点:

<file>:被写入的文件名,可以是相对目录,也可以是绝对目录,如果上级目录不存在会自动创建,没有默认值。

<append>:如果是 true,日志被追加到文件结尾,如果是 false,清空现存文件,默认是true。 

<rollingpolicy>:当发生滚动时,决定rollingfileappender的行为,涉及文件移动和重命名。属性class定义具体的滚动策略类

class=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timebasedrollingpolicy": 最常用的滚动策略,它根据时间来制定滚动策略,既负责滚动也负责出发滚动。有以下子节点:

<filenamepattern>:必要节点,包含文件名及[%d]转换符,[%d]可以包含一个java.text.simpledateformat指定的时间格式,如:%d{yyyy-mm}。

 如果直接使用 %d,默认格式是 yyyy-mm-dd。rollingfileappender的file字节点可有可无,通过设置file,可以为活动文件和归档文件指定不同位置,当前日志总是记录到file指定的文件(活动文件),活动文件的名字不会改变;

 如果没设置file,活动文件的名字会根据filenamepattern 的值,每隔一段时间改变一次。[/]或者[\]会被当做目录分隔符。 

<maxhistory>:可选节点,控制保留的归档文件的最大数量,超出数量就删除旧文件。假设设置每个月滚动,且<maxhistory>是6,则只保存最近6个月的文件,删除之前的旧文件。注意,删除旧文件是,那些为了归档而创建的目录也会被删除。

class=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sizebasedtriggeringpolicy": 查看当前活动文件的大小,如果超过指定大小会告知rollingfileappender 触发当前活动文件滚动。只有一个节点:

<maxfilesize>:这是活动文件的大小,默认值是10mb。

<prudent>:当为true时,不支持fixedwindowrollingpolicy。支持timebasedrollingpolicy,但是有两个限制,1不支持也不允许文件压缩,2不能设置file属性,必须留空。

<triggeringpolicy >: 告知 rollingfileappender 合适激活滚动。

class=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fixedwindowrollingpolicy" 根据固定窗口算法重命名文件的滚动策略。有以下子节点:

<minindex>:窗口索引最小值

<maxindex>:窗口索引最大值,当用户指定的窗口过大时,会自动将窗口设置为12。

<filenamepattern>:必须包含[%i]例如,假设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1和2,命名模式为 mylog%i.log,会产生归档文件mylog1.log和mylog2.log。还可以指定文件压缩选项,例如,mylog%i.log.gz 或者 没有log%i.log.zip

例如:         

?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13

14

15

<configuration>

          <appender name= "file"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rollingfileappender" >

            <rollingpolicy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timebasedrollingpolicy" >

              <filenamepattern>logfile.%d{yyyy-mm-dd}.log</filenamepattern>

              <maxhistory> 30 </maxhistory>

            </rollingpolicy>

            <encoder>

              <pattern>%-4relative [%thread] %-5level %logger{ 35 } - %msg%n</pattern>

            </encoder>

          </appender>

 

          <root level= "debug" >

            <appender-ref ref= "file" />

          </root>

        </configuration>

备注:上述配置表示每天生成一个日志文件,保存30天的日志文件。

?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13

14

15

16

17

18

19

20

21

22

<configuration>

          <appender name= "file"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rollingfileappender" >

            <file>test.log</file>

 

            <rollingpolicy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fixedwindowrollingpolicy" >

              <filenamepattern>tests.%i.log.zip</filenamepattern>

              <minindex> 1 </minindex>

              <maxindex> 3 </maxindex>

            </rollingpolicy>

 

            <triggeringpolicy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sizebasedtriggeringpolicy" >

              <maxfilesize>5mb</maxfilesize>

            </triggeringpolicy>

            <encoder>

              <pattern>%-4relative [%thread] %-5level %logger{ 35 } - %msg%n</pattern>

            </encoder>

          </appender>

 

          <root level= "debug" >

            <appender-ref ref= "file" />

          </root>

        </configuration>

备注:上述配置表示按照固定窗口模式生成日志文件,当文件大于20mb时,生成新的日志文件。窗口大小是1到3,当保存了3个归档文件后,将覆盖最早的日志。

<encoder>:对记录事件进行格式化。负责两件事,一是把日志信息转换成字节数组,二是把字节数组写入到输出流。
patternlayoutencoder 是唯一有用的且默认的encoder ,有一个<pattern>节点,用来设置日志的输入格式。使用[%]加[转换符]方式,如果要输出[%],则必须用[\]对[\%]进行转义。

5.4、还有socketappender、smtpappender、dbappender、syslogappender、siftingappender,并不常用,这里就不详解了。

 大家可以参考官方文档( http://logback.qos.ch/documentation.html ),还可以编写自己的appender。

(6)子节点<loger>:用来设置某一个包或具体的某一个类的日志打印级别、以及指定<appender>。<loger>仅有一个name属性,一个可选的level和一个可选的addtivity属性。

 可以包含零个或多个<appender-ref>元素,标识这个appender将会添加到这个loger

name: 用来指定受此loger约束的某一个包或者具体的某一个类。

level: 用来设置打印级别,大小写无关:trace, debug, info, warn, error, all和off,还有一个特俗值inherited或者同义词null,代表强制执行上级的级别。 如果未设置此属性,那么当前loger将会继承上级的级别。

addtivity: 是否向上级loger传递打印信息。默认是true。同<loger>一样,可以包含零个或多个<appender-ref>元素,标识这个appender将会添加到这个loger。

(7)子节点<root>:它也是<loger>元素,但是它是根loger,是所有<loger>的上级。只有一个level属性,因为name已经被命名为"root",且已经是最上级了。

level: 用来设置打印级别,大小写无关:trace, debug, info, warn, error, all和off,不能设置为inherited或者同义词null。 默认是debug。

六、常用loger配置

?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<!-- show parameters for hibernate sql 专为 hibernate 定制 -->

<logger name= "org.hibernate.type.descriptor.sql.basicbinder" level= "trace" />

<logger name= "org.hibernate.type.descriptor.sql.basicextractor" level= "debug" />

<logger name= "org.hibernate.sql" level= "debug" />

<logger name= "org.hibernate.engine.queryparameters" level= "debug" />

<logger name= "org.hibernate.engine.query.hqlqueryplan" level= "debug" />

 

<!--myibatis log configure-->

<logger name= "com.apache.ibatis" level= "trace" />

<logger name= "java.sql.connection" level= "debug" />

<logger name= "java.sql.statement" level= "debug" />

<logger name= "java.sql.preparedstatement" level= "debug" />

七、demo

(1)添加依赖包logback使用需要和slf4j一起使用,所以总共需要添加依赖的包有slf4j-api

logback使用需要和slf4j一起使用,所以总共需要添加依赖的包有slf4j-api.jar,logback-core.jar,logback-classic.jar,logback-access.jar这个暂时用不到所以不添加依赖了,maven配置

?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13

14

15

16

17

18

19

20

21

22

23

24

<properties>

    <project.build.sourceencoding>utf- 8 </project.build.sourceencoding>

    <logback.version> 1.1 . 7 </logback.version>

    <slf4j.version> 1.7 . 21 </slf4j.version>

  </properties>

 

  <dependencies>

    <dependency>

      <groupid>org.slf4j</groupid>

      <artifactid>slf4j-api</artifactid>

      <version>${slf4j.version}</version>

      <scope>compile</scope>

    </dependency>

    <dependency>

      <groupid>ch.qos.logback</groupid>

      <artifactid>logback-core</artifactid>

      <version>${logback.version}</version>

    </dependency>

    <dependency>

      <groupid>ch.qos.logback</groupid>

      <artifactid>logback-classic</artifactid>

      <version>${logback.version}</version>

      </dependency>

  </dependencies>

(2)logback.xml配置

?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13

14

15

16

17

18

19

20

21

22

23

24

25

26

27

28

29

30

31

32

33

34

<?xml version= "1.0" encoding= "utf-8" ?>

<configuration debug= "false" >

<!--定义日志文件的存储地址 勿在 logback 的配置中使用相对路径-->

<property name= "log_home" value= "/home" />

<!-- 控制台输出 -->

<appender name= "stdout"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consoleappender" >

<encoder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lassic.encoder.patternlayoutencoder" >

<!--格式化输出:%d表示日期,%thread表示线程名,%-5level:级别从左显示 5 个字符宽度%msg:日志消息,%n是换行符-->

<pattern>%d{yyyy-mm-dd hh:mm:ss.sss} [%thread] %-5level %logger{ 50 } - %msg%n</pattern>

</encoder>

</appender>

<!-- 按照每天生成日志文件 -->

<appender name= "file"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rollingfileappender" >

<rollingpolicy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timebasedrollingpolicy" >

<!--日志文件输出的文件名-->

<filenamepattern>${log_home}/testweb.log.%d{yyyy-mm-dd}.log</filenamepattern>

<!--日志文件保留天数-->

<maxhistory> 30 </maxhistory>

</rollingpolicy>

<encoder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lassic.encoder.patternlayoutencoder" >

<!--格式化输出:%d表示日期,%thread表示线程名,%-5level:级别从左显示 5 个字符宽度%msg:日志消息,%n是换行符-->

<pattern>%d{yyyy-mm-dd hh:mm:ss.sss} [%thread] %-5level %logger{ 50 } - %msg%n</pattern>

</encoder>

<!--日志文件最大的大小-->

<triggeringpolicy class = "ch.qos.logback.core.rolling.sizebasedtriggeringpolicy" >

<maxfilesize>10mb</maxfilesize>

</triggeringpolicy>

</appender>

 

<!-- 日志输出级别 -->

<root level= "info" >

<appender-ref ref= "stdout" />

</root>

</configuration>

(3)java代码

?

1

2

3

4

5

6

7

8

9

10

11

12

13

/**

  * hello world!

  */

   public class app {

 

   private final static logger logger = loggerfactory.getlogger(app. class );

 

  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(string[] args) {

      logger.info( "logback 成功了" );

      logger.error( "logback 成功了" );

      logger.debug( "logback 成功了" );

    }

  }

(4)输出

八、总结

logback的配置,需要配置输出源appender,打日志的loger(子节点)和root(根节点),实际上,它输出日志是从子节点开始,子节点如果有输出源直接输入,如果无,判断配置的addtivity,是否像上级传递,即是否向root传递,传递则采用root的输出源,否则不输出日志。

以上就是本文的全部内容,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,也希望大家多多支持。

原文链接:https://HdhCmsTestcnblogs测试数据/warking/p/5710303.html

查看更多关于logback的使用和logback.xml详解(小结)的详细内容...

  阅读:16次